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 – 前文

Notice 201800

世界佛教总部咨询中心回覆求证者们的提问

「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是鉴于世界佛教总部对内密灌顶, 已经发过公告,但到现在还是有人没有看,看了的也没有认真看懂, 这对佛弟子要取得福慧增长,学到大法成就是很难的, 继续阅读“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 – 前文”

世间四种可贵人

世间四种可贵人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十九》等趣四谛品第二十七(十)》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有四种修行人,可敬、可贵,为世间之福田。是哪四种修行人呢?就是持信、奉法、身证、见道这四种修行人。

什么是持信人呢?如果有发心向道的修行人,因为受到他人教导,而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内心没有丝毫怀疑;相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坚信如来之教,也相信一切修道人所说的,并不会依着自已的想法来修行,这便是持信人。

什么是奉法人呢?就是可以分辨正法和邪法,不轻信他人所说的话,而是深入观察这些道理:『是有?是无?是真实?还是虚伪? 』能清楚地明辨:『这是如来所开示的教义,那是外道行者所说的道理。 』然后,奉行持守佛陀所讲述的法要,远离外道所说的言论,如此的修行人就名奉法人。

什么是身证人呢?就是以自身行持证明真理的修行人,专注于心性,用功行道,这便是身证人的行持。

什么是见道人呢?假使修行人能够断除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这三种烦恼,证得须陀洹果,成就不退转法。成就初果圣位,以无漏清净法眼,了达今生、来世、父母亲眷,乃至于一切有情之间的三世因果,更明白从凡夫至阿罗汉的种种修学次第。能够以自身的修行证量作为证明,即为见道人。

比丘们!这四种修行人,当专心一意修习身证之法。诸位比丘!应当如是精勤修学。 」

所有在座比丘闻佛陀开示后,皆欢喜奉行。

省思:

信、解、行、证是修行的次第,从一念净信的播种,直至圆成佛道的收获,皆不离当前这一念菩提心。修行人以成就佛道为目标,依着择法觉支,明是非,辨正邪,进而正信佛法,依教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言语、行为,以转化根深蒂固的烦恼、习气,日久功深必能解脱,得到佛法真实受用。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调伏悭贪得殊胜妙果

调伏悭贪得殊胜妙果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十九》

佛陀曾有一段时间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又称竹林精舍),此时,大目犍连尊者就住在城外的耆闍崛山(或译灵鹫山)。

当时,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居住在上妙庄严的天宫里。有一天晚上,释提桓因前来拜见大目犍连尊者,向尊者顶礼后,退坐在一旁。这个时侯,释提桓因的光明普照耆闍崛山,整座山都大放光明。

释提桓因坐下后,就以偈语说道:

「能伏于悭垢,大德随时施,
是名施中贤,来世见殊胜。 」

尊者听了释提桓因所说的偈语后,便问:「憍尸迦!为何调伏悭贪的垢染后,能得见殊胜的果报,相信你有真实的体会,才会说出此偈语吧?」

释提桓因回答尊者:「大目犍连尊者!殊胜的婆罗门大姓、殊胜的刹利大姓、殊胜的长者大姓、殊胜的四王天、乃至三十三天都要向您稽首礼敬。而我为殊胜的婆罗门大姓、殊胜的刹利大姓、殊胜的长者大姓、殊胜的四王天,且是殊胜的三十三天之王,在此向您恭敬作礼,我能得见此殊胜果报,所以说出此偈。」

「大目犍连尊者!太阳周行之处,阳光普照于十方,遍至千个世界、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座须弥山、千个东胜身洲、千个北俱卢洲、千个西牛货洲、千个南瞻部洲、千个四王天、千个三十三天、千个炎摩天、千个兜率陀天、千个化乐天、千个他化自在天,以及千个梵天,所含盖的广大空间,称为小千世界。在此小千世界中,没有任何一处能胜过我所居住的毗闍延宫殿。」

毗闍延有一百座高楼台,每一楼台有七层,每一层有七个房间,每一房间有七位天后,每一位天后有七位侍女。大目揵连尊者!毗闍延庄严无比,在此小千世界中,没有任何地方能超越此宫殿。这是因为我调伏了悭贪,才能获此殊胜的妙果,因而说出此偈。 」

大目犍连尊者赞叹释提桓因说:「善哉!善哉!憍尸迦!你能得见此殊胜妙果,方能说出此偈。」此时,释提桓因听闻尊者所说,欢喜随喜,随即隐没不见。

省思:

经云:「为人贫穷者从悭贪中来。」贪心带来贫穷,布施带来富足,用布施舍去悭贪,在利他的善行中能成就真正的富足。因此,透过听经闻法,建立正知见,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修善断恶,于布施行门中舍掉内心的悭贪,也舍掉贫穷的苦果,感得人天乐果。更进一步,不执着所修的善法,体达三轮体空,无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者,体悟世间一切万法皆是因缘假合,当体即空,回归、安住在这念本然的清净心,是生命中最真实的富贵。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世间三种最胜香

世间三种最胜香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五)》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者在闲静之处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个疑问:「世间上是否有一种香,不论在遇到逆风时、顺风时,或是逆顺之风时,都可以闻得到香气呢?」

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尊者来到世尊前,恭敬顶礼后,坐在一旁,请问世尊:「弟子方才思惟佛法时,心中有一个疑问:『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一种香,遇到逆风时可以闻得到香,遇顺风、逆顺之风时也会香呢?」

世尊回答阿难尊者:「世上确实有这种妙香,无论是遇到逆风、顺风,或是逆顺之风都清香远播。」

阿难尊者再问:「什么香在遇到逆风、顺风、逆顺之风时,都能显其芳香?」

世尊告诉尊者:「有三种香,以其香气之力,可以在逆风时香、在顺风时香,在逆顺风时都清香远播。」

阿难尊者于是问佛:「请问是哪三种香呢?」

佛陀说道:「戒香、闻香、施香,这三种香无论是逆风、顺风、逆顺风都能香气远播。世间所有的香之中,这三种妙香最为殊胜、最为尊上,其他的香远远比不上这三种香。就好像从牛乳炼成乳酪,从乳酪而有生酥、熟酥,最后,精炼成最为甘纯的醍醐,醍醐是五味中最为殊胜、最无上的,没有任何滋味能超越它。这三种妙香也是如此,是最为殊胜、尊贵,世间没有其他的香味能超越此三种妙香。」

佛陀于是宣说此偈:

「木蜜及栴檀,优钵及诸香,亦诸种种香,戒香最为胜。
此戒以成就,无欲无所染,等智而解脱,逝处魔不知。
此香虽为妙,及诸檀蜜香,戒香之为妙,十方悉闻之。
栴檀虽有香,优钵及余香,此诸众香中,闻香最第一。
栴檀虽有香,优钵及余香,此诸众香中,施香最第一。 」

「就是此三种香,戒香、闻香、施香——严持戒律、深入经藏、广行布施供养,这三种香在逆风时、顺风时、逆顺之风时都清香远播。因此,阿难!应当如是学习,勤求方便法门,成就此三种殊胜之香。」当时,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开示,法喜充满,遵佛教诲,落实修行。

省思:

香,在佛法中多用于比喻修行所成就之功德如香,馥郁芬芳、远薰十方。世间的香气,短暂、有形且生灭;而持戒、闻法、布施——断恶修善,增长智慧,舍除悭贪广行布施,所显发的功德之香,能通达三世、遍及十方。修行学佛应当谨遵佛陀的教诲,因上如实修行,便能成就世间三种最胜之香,由此断惑证真,趣向佛果。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心无染着 名为小欲

心无染著名为小欲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二(五)》

过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优婆塞,他的亲友很认同婆罗门的修行方法,对于婆罗门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火烧身等苦行,以及平时都是吃简陋的粗食、睡在粪秽当中,由此种种,对于这样的苦行十分信服。

一日,他对优婆塞说:「你看看这位婆罗门的行谊多令人崇敬!你曾经见过比他的修行更高超、少欲知足的行者吗?」优婆塞说:「这种所谓高超的修行,只是在欺骗你罢了!」于是,优婆塞和他的亲友便一起问这位婆罗门:「你如此修苦行,是为了求什么呢?」婆罗问回答:「我修苦行是想求未来能当国王。」

优婆塞对亲友说:「这个人的苦行,只是为了求取国王的名利,想要拥有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他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宰杀众生,会因爱好美色而有众多宫女侍奉在侧,也会过着以种种音乐自娱的五欲生活。这位婆罗门并不满足作一位拥有诸多财宝的大臣长者,而是希望全世界各地的珍贵宝物都归属于自己,如何能说是个少欲的人呢?你只看到他身行苦行,就认为他是个少欲的人,殊不知他的内心是贪求无厌的!」

优婆塞接着以偈阐述:

「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
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心如大河海,
贪求无厌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贪渴五欲故,
此人实虚伪,诈现少欲相,
为贪故自苦,实非少欲者。 」

优婆塞又说:「这个人的行为具足贪欲、瞋恚和愚痴,没有任何一点是真正修行者的作为。你应当要知道,少欲的人并不妨碍拥有钱财等诸多宝物,怎么说呢?譬如频婆娑罗王拥有国土、象马和各种珍宝,但仍可以称为少欲者,因为他虽拥有无数珍贵的财宝,但心当中却不贪着,反而乐于布施供养,乐于追求自在解脱的圣道。由此可知,虽是个富贵的人​​,如果他的心中没​​有欲求,就是少欲。而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心当中如果只知贪求五欲、珍宝,就不可名为少欲知足了。」

接着,优婆塞进一步阐述:「没有衣食、裸形外道等种种劳苦身体的作为,如果可以称为苦行,饿鬼、畜生及贫穷苦痛者所遭遇的艰难困境,更应该称为苦行。这位婆罗门的作为也只是徒自疲劳,虽然外相上是在修苦行,但心中却贪求无厌,这样的人不可名为少欲。虽然拥有许多资身之物,但心无染着,踏实修行且乐于追求圣道,才可以称为少欲。」

「譬如农夫以谷种田,却贪求丰收的果实,不可名为少欲。这个身体就如恶脓疮,必须使用某些适合的工具将恶疮除去,如果是为了求道而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名为少欲。为了治疗这个恶脓疮,而使用能资助活命的必须品,用了以后心当中没有贪着,就真正可以说是少欲了。没有谄曲的心,也不求名利,虽然拥有资生之具,但因有实实在在的德行而为人所赞叹,这样的行者才是真正的少欲。」

省思:

物质生活有限,而人的妄想与欲望却无有穷尽。 《佛遗教经》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多欲的人为了追求五欲而汲汲营营,求不得时苦,求到了怕失去还是苦,始终在得与失当中苦苦恼恼,不得安稳。

欲望的多少,不在拥有财富与否,即便拥有,能够不贪着而广行布施,才是真正少欲的人。少欲之人,满足于所拥有的,不作物欲的奴隶。清净心本自具足,不须向外求取,不断向内返照自心,放下欲望的包袱,就能见到自家珍宝,安详而自在。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不坚牢法中求坚实

不坚牢法中求坚实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三宝品)》

过去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这世间上,有三种法,既不坚牢又不可靠!是哪三种呢?即:色身、生命、财物。比丘们,你们当勤求方便,将这三种不坚牢的法转成可靠的殊胜功德。不坚固的色身,要以方便求于坚固;不牢靠的生命,以方便求于牢靠;不牢要的财物,以方便求于牢要。」

「如何在不坚牢的身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若能以谦敬之心礼拜父母师长,并且随时关怀问候,就能在这不牢靠的色身中,求得真实可靠的功德利益。」

「如何在不坚牢的生命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寿命不杀生,不以刀杖施加众生,常知惭愧,有慈悲心,悯念一切众生;尽毕其寿命不犯偷盗,常念布施,心无悋惜;尽其寿命不与他人共相邪淫;尽其寿命不说妄语,心念真诚,不欺诳他人;尽其寿命不饮酒,意念不颠倒,持佛禁戒,能如是行,就能在不牢靠生命中,求得真实可靠的功德利益。」

「如何在不坚牢的财物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供养出家众与修道人,继而布施给贫穷匮乏的人,举凡衣服、被褥、饮食、卧具、医药、舍宅、城郭,一切所须物具,都能惠施给众生,如是则能于不牢靠的世间财宝之中,求得真实可靠的功德利益。」

「所以比丘们,当从这三种不牢要法中,求取真实的牢要之法。」世尊说完,便说偈:

「知身不牢固,命亦非久长,
财货衰耗法,智者求真实。
人身甚难得,命亦不久停,
财货磨灭法,欢喜常念施」

当时与会的诸比丘,闻法后心生欢喜,依教奉行。

省思:

色身如水上之泡,脆弱而不坚牢,少壮不停久;寿命如岸树井藤,岂能长久,转息即是来生;财货犹如九月霜,暂得而终失。是以佛陀教诫大众以恭敬心奉侍长上,以五戒法规范身口意,以不坚牢的钱财行布施修福,能如是行,便能转不坚牢的身、寿命、财物,而成就真实的功德,引领我们契入无为涅槃的真生命。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戒德俱足 为世福田

戒德俱足 为世福田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五)》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众多弟子开示法要。当时在座有位比丘心里想:「希望如来对我有所教诫。」这位比丘起了这个念头,世尊当下便知道了。于是世尊告诸比丘:「如果有比丘心里起了这样的念头:『希望如来能够亲自教导训示我。』这位比丘应当持戒清净,无有瑕秽,修行止观,并且乐于在闲静之处用功。」

世尊又说:「如果有比丘希望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等四事供养皆能随心满愿,应当成就清净戒德,在空闲处独自精进修行,得与止观法门相应。如果有比丘希望少欲知足,应具足戒德,于闲静处独自精进修行,得与止观法门相应。如果有比丘希望能让四部大众、国王、人民等有形众生,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这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戒德具足。」

「假使比丘希望证得四禅定,在修习过程中希望不生退悔、志向坚定,也应当念兹在兹,成就清净戒德。假使比丘希望证得四神足、成就八解脱门而无有挂碍、成就天耳通彻听天界与人间的音声,或是希望证得他心通,知道他人心中的想法,此比丘也应当对于自己能否具足戒德,念兹在兹。」

「假如有比丘想要知道众生心意,方便应机度化,譬如有欲心、无欲心,有瞋恚心、无瞋恚心,是愚痴心、不是愚痴心,有爱心、无爱心,有感受、无感受,心乱、心不乱,有疾心、无疾心,有少心、无少心,有量心、无量心,有三昧心、无三昧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以上都能如实了知;希望成就这样的功德,应当要具足清净戒德。」

「若有比丘希望成就无量神足通,分一身作无数身,又从无数身合而为一身,能随时、随处、随意现身或隐身,乃至随意化身往梵天,这位比丘应当要具足清净戒德。如果有比丘希望证得宿命通,忆知宿世、无数劫之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亿生,成劫、坏劫、成坏之劫,不可计算之劫量,自己舍报于此处、生于彼处,或从彼处命终,来生此间,名字为何,能自忆无数劫之事,这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具足清净戒德,心无杂念。」

「若有比丘想证得天眼通,如实了知众生是在善道、恶道,是好的或是不好的色身,外相是好、是丑;或知道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此类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受报;或知道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具足正念、正见,此类众生身坏命终,投生于天道。若有比丘希望如此观察无碍,这位比丘应当具足清净戒德。」

「如有比丘希望漏尽一切烦恼,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清楚如实地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受生死系缚,三业清净成就梵行,所作皆已成办,永不再受生轮回。比丘应当念兹在兹戒德具足,常居于闲静之处,内观思惟,心无乱想。」

「诸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戒德清净,而无其他杂念,行住坐卧具足威仪,对于微细的过失皆戒慎恐惧,何况是大的过错!若有比丘希望能够与如来共论,应常念兹在兹,使自己具足戒德;若已达到戒德具足,应当广学多闻,使自己闻法具足;不但是闻法具足,更应当念念常行布施;不仅是闻法、布施具足,还要让自己智慧、解脱知见都能够具足。若比丘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皆已具足,便能为天、龙、鬼神所供养,可敬、可贵,为天人所供奉。」

「所以,诸比丘们!应当念兹在兹,使自己成为具足五分法身的比丘,堪能作世间之福田,一切功德皆无法超过于此。诸位比丘!应当如是学习。」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省思: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修行想更上层楼,离苦得乐,圆满如意,就要以严持净戒为根基。 《佛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经云:「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受戒之后,更应学戒、持戒、护戒,圆明戒定慧三学,方能断惑证真,成就圣果,以此殊胜之德,为世福田。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释迦谱.卷第二.释迦子罗云出家缘记第十三》

一日,佛子罗睺罗等五十位沙弥,听闻佛陀讲述波斯匿王的皇后与五位扇提罗石女侍从之间的宿世罪报因缘。

新出家的沙弥们因此心生大忧惧,顶礼佛陀后说道:「世尊!我们听闻石女的前世因缘,感到十分恐惧,为什么呢?舍利弗和尚具足大智慧、大福德,堪受举国上下供养美味珍馐,但是我们这些新出家的沙弥就像小孩子一样,既无福德,也无智慧,却接受居士供养妙好的饮食,将来也要像扇提罗石女一样,以苦力偿还信施。想到来世的苦报,实在万分忧虑,恳请佛陀慈悲,让我们舍戒还俗,以避免将来的罪愆。」

当时,世尊告诉罗睺罗:「你现在因为害怕罪报而想要还俗,这并不是真正离苦的方法。为什么呢?譬如有两个饿了许久之人,忽然遇到一位善人给他们丰盛的美食,一时暴饮暴食消化不良。

然而,这两位饥民,一人聪明智巧,一人则昏昧愚痴。有智慧的饥民,知道这是因为饮食过量,让身体胀沉、频频打嗝。他即刻寻访高明的良医,诊治他的病苦。良医问诊后对症给予摩檀提药,让他服药之后吐出腹中难以消化的积食,再令他取火暖身,配合起居作息和节制饮食,如此免除病苦,常保健康长寿。

至于那位愚昧的饥民,不知是饮食过量而引起种种不适,还以为是鬼魅作祟,所以杀生祭祀鬼神,祈求保佑,腹中消化不良的宿食腐坏生菌,导至病情恶化而往生,随即堕入地狱道中。 」

佛陀进一步开示罗睺罗:「你现在因为畏怯罪苦而想要还俗回家,就像是那位无知愚昧的饥民一样。你有宿世修行的善根福德,今生才能随佛出家,而佛陀正如同那位明医能够解除你的苦患而免于一死。为何你要舍弃光明的正道,选择黑暗的险路呢?」

听闻佛陀的教诲之后,仍然存有一些疑惑的罗睺罗问道:「世尊!诸佛智慧有如大海一般深广,而我们的心量却像是毫末一般微小,如何能受持如来的智慧呢?」

佛陀告诉罗睺罗:「正如天降大雨,每一滴雨水都微不足道,但汇集每滴雨水能逐渐充盈巨大的容器。修习佛法的智慧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开始时的微少无知,终将成为盛满甘露的大法器,如是辗转盛满无量妙法,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就如同佛陀以法水普润众生。」

听完世尊的开示后,罗睺罗等沙弥个个心开意解,专心用功办道。

省思:

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故事中,佛陀以饥饿人为喻,化导罗睺罗等确立修行之正见。正见如眼,带领修行人不至于走错路、走远路。我辈何其有幸,不但得遇佛法,更有大善知识的带领,这是宿世的福德善根,应当善自珍惜,落实修行。古德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佛性本具、信因缘果报,再由正信发起正愿、正行,脚跟点地,行得一分,便消一分业障,增一分智慧,点点滴滴累积福慧资粮,在自利利他菩萨道上,与众生共证菩提。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离欲解脱的大丈夫

离欲解脱的大丈夫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四)》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一位比丘来到佛陀的住止之处,恭敬地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然后向佛请法:「世尊!常听闻佛说『大丈夫』。请问世尊,什么样的修持足以称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称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诉比丘:「太好了!你能问如来『大丈夫』的真义。请仔细听!并且用心思惟我所说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专注修习身念处观——观身不净,当他修习身念处观后,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欲望,不能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就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欲念缠缚,不得解脱。再者,如果比丘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可是内心仍然离不开种种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也不能称其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心被种种欲念缠缚,不得解脱自在。」

「如果比丘专注一心修习身念处观,心因此能够远离种种欲望而得到解脱,并尽除一切有漏烦恼,我说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得到解脱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习受念处观——观受是苦、心念处观——观心无常、法念处观——观法无我,当他依身、受、心、法四念处专注修持、落实观行,使心远离贪爱、欲染,并从中得到解脱、尽除一切有漏烦恼,这种修行人足以称之为大丈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解脱烦恼缠缚,得到自在。所以,这就是大丈夫与非大丈夫的区别。」

佛陀开示后,在座的比丘们闻佛所说,皆法喜充满,顶礼佛足,退而离去。

省思:

《大般涅槃经》中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行者对于外在境界及自身,当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在行住坐卧中精勤思惟,触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上的贪着、忧恼,进而从有念达到无念,心始终安住在觉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尽无明烦恼,成为真正离欲解脱的大丈夫。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解缚之要

解缚之要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等见品第三十四(八)》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向比丘们开示:「过去,诸天曾与阿修罗战,释提桓因告诉忉利天的天子说:『各位与阿修罗战斗,如果最后阿修罗战败,我们得胜,你们就将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的两手、两足及颈五处绑缚起来,捉到这里来。』此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所有阿修罗说:『今日我们与忉利天战斗,假使获得胜利,便将释提桓因绑缚捉到这里来。』」

「当时忉利天与阿修罗的战争,天人最后得到胜利,便将阿修罗王的头、两手、两脚五处捆绑,带到释提桓因的天宫门外。」

「这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想:『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罗所行之法是非法,从今以后,我不再乐于当阿修罗了,希望能够住到忉利天天宫中。』于是便说:『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罗的法不是正法,我希望能住在此处的天宫。』当这么说时,阿修罗王便发现自己身上已无系缚,而且五欲自在。倘若这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中想:『忉利天的法是非法,阿修罗的法才是正法,我不要留在忉利天这里,我要返回阿修罗的宫殿。』这时,阿修罗王身上五处又被绑缚,五欲自在之乐马上消失。」

「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缠缚之快速,莫过此事;被烦恼魔所束缚,又什于此。当知被烦恼魔所系缚,皆是由起心动念而来,唯有心不妄动才不会被烦恼魔所系缚。因此,诸比丘!应当勤修种种方便法门,令心不被系缚,要乐处于闲静之处。所以说,烦恼即是魔境界。」

「倘若有比丘在烦恼境界中,终究无法从生、老、病、死、愁、忧、苦、恼中解脱,这就是系缚之苦。倘若比丘心不妄动,不住着于烦恼之中,便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等系缚之苦。因此,心中没有烦恼,就能超越诸魔境界。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诸比丘听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

省思:

《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修行就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修,一念回光,转迷成悟,当下就能解脱烦恼的缠缚,直趣菩提。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透过禅修静坐、听经闻法,定心、净心,进一步能够安住本心,保持觉性存在,清楚、明白、作主。如是在心地上用功,坚住正念,随顺觉性,逢苦不忧,遇乐不喜,不被境转,做自己心中的主人,定能出离苦海,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忆念三宝离怖畏

忆念三宝离怖畏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一)》

佛陀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时,有一天为比丘们开示:「过去,帝释天王释提桓因,告知居住在三十三天的天界子民:『当你们赴战场中,如果心生恐怖畏惧,记得回头看我帝释天所树立的高广旌旗战幢,便不再有怖畏之心。假使没有忆念我的战幢,也应当忆念伊沙天王的旌旗,所有畏怯便自然地消除。如果没有忆念帝释天或伊沙天王的旌旗,应当忆想婆留那天王的幢幡,所有心中的恐怖就会自然灭除。」

「现在我也告诉诸位,假使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面临种种危难,心生怖畏而毛骨悚然之时,应当忆念如来身,并称念: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佛、众佑,出现于世;惊恐之心自然消除。」

「如果没有忆念如来,则当思惟佛法。佛所说法甚深微妙,一切智者皆依之学习,因为思惟佛法,能令所有惶恐之心烟消云散。」

「倘若没有忆念如来,也没有思惟佛法,此时当忆念贤圣僧众。跟随如来修行的贤圣僧众们,心性和善温顺,于诸法门皆得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证得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如来座下的贤圣僧众,皆受众人尊敬和侍奉,堪为世间福田。当遭逢厄难时,只要忆念如来贤圣僧众,一切的恐怖自然灭除。」

「比丘们应当要知道,虽然释提桓因仍有淫、怒、痴等烦恼,三十三天的天兵天将们,只要忆念帝释天王就能够不再胆颤惊怖;何况如来已经断除贪瞋痴烦恼。因此,如果有比丘忆念如来时,心中一切忧怖随即消逝无踪。诸位比丘!应当念兹在兹佛法僧三宝,并依照佛陀的教导精进修习。」 当时,在座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个个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省思:

古德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忆念三宝能除心中忧怖,是因为对三宝具足信心与肯定自己的佛性。进一步,透过外在的三宝启发本具的自性三宝。佛者觉也,能观的这念觉性,清楚明白而能作主,不被境界所转。法者正也,藉由思惟佛法真理,了达忧怖心念的生灭与虚妄;僧者净也,相信人人本具清净自性,不被忧怖之妄想所染。从理到事,落实修行,让这念心定慧等持,如是随顺觉性,日久功深,定能远离所有颠倒梦想,究竟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圣境。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