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世间冀求

远离世间冀求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三供养品第二十二(八)》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一天,对比丘们开示:「有三种法什可爱敬,为世间人所贪求。是哪三种呢?年轻、强壮力盛,是人们所贪爱的;健康无病,是人们所贪求的;延年长寿,也是人们所贪恋的。所以比丘们!世间上有三种法什可爱敬,为世间人所贪慕。」

佛陀进一步开示:「虽然少壮、无病、长寿这三件事情是人们衷心所愿,相对地,更有三件事情是不可爱敬,世人不会贪求的,是哪三件事情?每个人都曾经年轻、气力充沛,但是随着年岁渐增,身躯必定会老化、衰竭,这是世人所不爱乐的。比丘你们应要知道,虽然目前没有生病,但这四大假合之身必然会生病,这是一般人所不喜爱的。再者,虽然现在保有寿命,然而生命必定会迈向死亡,这更是世间人所不喜好的。」

「比丘们!应当趁着年轻少壮之时,精勤修道,以达到超越生老病死的涅槃境界;虽然现在无病缠身,当勤求方便,体证涅槃,超越病苦;更要把握现有寿命,勤求方便,体证涅槃,超越死苦。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当时,比丘们听闻佛陀开示后,皆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省思:
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成道证果后,揭橥世人如何离苦得乐之法,教导我们认识无常,掌握有限的生命在心地上用功。 「夫人欲立德,日夜无令空,日夜速如电,人命迅如是。」了达人生无常,行者把握光阴精进修行,远离妄想执着,回归清净的自心,达到涅槃寂静的安乐,出离无常生死大苦。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忏悔得解脱

忏悔得解脱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重品第三十七(六)》

过去,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来到此处,顶礼世尊后坐于一旁,说道:「世尊!我已经在舍卫城夏安居毕,决定游方度化。」世尊说:「现在正是时候。」于是,尊者即从座起,顶礼后便自退去。

尊者离开不久,有一位心怀诽谤恶意的比丘,向世尊禀报:「舍利弗与诸位比丘共相斗诤,不行忏悔,而现在正于人间游行教化。」世尊则告诉另一位比丘:「你速往舍利弗处,说世尊找他。」接着吩咐目连尊者及阿难尊者:「你们去通知比丘们到世尊这里,舍利弗所入三昧,将在如来前作师子吼。」诸比丘于是聚集到世尊所处之处,顶礼后坐在一旁。

佛陀对舍利弗说:「你离开不久,有比丘告诉我:舍利弗比丘与诸位比丘共诤,不但不悔过,还要去人间游化。他所说的是事实吗?」尊者回答:「如来知道事情的真相。」佛陀说:「佛知道,但大众并不知道真相,所以各怀狐疑。你在大众面前,可以将此事说明清楚。」

舍利弗告诉佛陀:「我自出生至今,年岁将近八十,常自思惟,我未曾杀生也不妄语,即使在游戏时也不妄语,也未曾与任何人争论;如果人在心散乱时,或许会有这样的行为。但是,世尊!我心意清净,怎会与修梵行之人共相斗诤呢?如同大地,纳受清净,也接受不净物,即使是屎尿秽恶、脓血涕唾,大地不嫌秽恶全都接受,我也是如此。世尊!我心无动摇,怎会与修梵行之人共诤而后远游行化?心意散乱之人才会如此,我今心正,怎会与修梵行之人共诤后而远游行化呢?

又如同水,能将好的东西清洗干净,也能将不好的东西清洗干净;水不会想:『我只清洁此物,而不顾彼物将之置于一旁。 』我也像水一样,没有分别彼此之想,故不会与梵行之人共斗诤后而远游行化。犹如炽火焚烧山野,并不会分别美丑,一切尽烧不作他想;也如同洒扫时,不会分别好丑,统统将扫除干净,不起其他念头;也像无双角的牛,性情良善,易于驾驭,能随牧牛者心意而受调伏。

世尊!我心如是,没有起任何伤害别人的念头,怎会与人共诤而远游?就像是旃陀罗女,身穿破旧衣服,在各处乞食,无他杂念只求温饱。世尊!我亦如是,心无杂想,怎会与人诤讼,然后又远游呢?也像是盛装膏脂之器,处处破漏,有目之人都能共睹膏脂从大小破裂处漏出。世尊!我也是如此,九孔之中,流出涕、唾、尿、屎种种不净之物,我观自身不净,又岂会与梵行人共诤?犹如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若以死尸系缚在她的颈背,女子一定极为厌恶。世尊!我厌患此身,就如同少女厌患死尸,我怎么会与梵行人共诤而远游?世尊知道事非如此,那位比丘也应当知道,如果如其所说真有其事,愿那位比丘接受我的忏悔。 」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你现在应该深自悔过。」比丘心怀悔惧,即从坐起,顶礼如来后禀白:「我知道自己毁谤舍利弗尊者的过失,唯愿世尊接受我的忏悔。」世尊再次说道:「比丘!你应该去向舍利弗求忏悔。」

比丘便到舍利弗面前顶礼后说:「请求您接受我的忏悔,怜悯我的愚昧、不辨真伪。」世尊告诉舍利弗:「你可以接受此比丘的悔过,并以手摩其头。因为,如果你不接受此比丘的忏悔,他的恶果将要现前。」于是,舍利弗以手摩比丘的头,说道:「此乃愚昧、迷惑之行,我听许你的忏悔!然而,佛法极为深广,若能即时悔过,便是善行!我接受你忏悔,日后切莫再犯。」

经过三次忏悔之后,尊者说:「记住!千万不要再犯了,因为有六种过失会堕入地狱,有六种善法得生天界,有六种法门可至涅槃。是哪六种过失会堕入地狱?第一,心生诽谤他人、谋害他人的念头;第二,不但起了害心,还因此欢​​喜得意;第三,不仅自己起害心,更教唆他人害人;第四,害人得逞而心生欢喜;第五,得知被诽谤人的状况,如果对方受害,自己便很欢喜;第六,如果害人不成,便怀忧愁。以上六种过失,使人堕于恶趣。

有哪六种善行,可生于善处呢?所谓的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净、不起杀害之心、不生妒嫉心;有此六种善法,可令人生于善处。

哪六种法门可至于涅槃?所谓的六思念法。第一,身行慈无瑕秽;第二,口行慈无瑕秽;第三,意行慈无瑕秽;第四,若得到各种供养,都能利合同均,毫无贪悋;第五,持守禁戒,净无瑕疵,此为智者所重视。第六,戒法具足,能分别正见、邪见,深信贤圣出离生死之要,便能解脱烦恼苦本。对以上的法门都能清楚明白,依此六法修习,得以至于涅槃。比丘!你们应当勤求方便,在此六法上修学、行持。 」

那位悔过的比丘,再次从座而起,顶礼舍利弗,说道:「我再次忏悔自己的愚迷,唯愿舍利弗您再次接受我的悔过,从今以后,我不再犯过。」尊者说:「我听许你的忏悔!贤圣之道,心量广大如虚空,只要你真诚改往修来,不复再犯。」当时,那位比丘听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省思:

故事中,一时愚昧、毁谤圣者的比丘,即时觉非、真诚忏悔,免于堕入恶道之苦。修行过程中,难免会犯过失,若能时时返照身口意业,觉察有过,真心忏悔,改往修来,便能灭罪生福。如《十住论》云:「于诸福德中,忏悔福德最大,除业障罪故。」进一步发愿持戒清净。藉由忏悔、持戒等加功用行,增福增慧,消除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更重要的是发菩提心,如是精进行道,无有退转,最终定能成就善法、得至涅槃。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扫除尘垢得解脱

扫除尘垢得解脱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知识品第二十(十二)》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槃特尊者告诉他的弟弟朱利槃特:「如果你无法忆持佛陀之教法与戒律,那就还俗当在家弟子吧!」听闻兄长的训责,朱利槃特便前往佛陀居住的祇洹精舍,站在门外伤心流泪。

当时,世尊以清净天眼,观看到朱利槃特比丘正在门外悲泣,于是便从静室起座,安然经行至精舍大门外,问朱利槃特:「比丘!为何在这里悲伤哭泣呢?」

朱利槃特回答:「世尊!我的兄长要驱逐我离开僧团,他说:『如果不能忆持戒法,就该还俗为白衣弟子,不要留在僧团了!』所以我才在这里悲泣。 」

世尊安慰朱利槃特:「比丘!无须心怀畏惧恐怖,佛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经由你兄长教授成道之法。」于是,世尊带着朱利槃特一同来到静室,指着房内的扫帚,教导他:「你诵持这『扫帚』两个字,并思惟其中的意义。」

当时,朱利槃特记得「扫」便忘了「帚」,如果想起「帚」却又忘记「扫」。朱利槃特听从世尊的指导,经过长久的努力,慢慢熟记扫帚二字,然而扫帚又名除垢,他思惟着:「扫帚是用来扫尘除垢的,如何是除?什么是垢呢?尘垢是灰土瓦石,扫除便是将尘垢洒扫清净。」进一步想:「世尊为何教导我这个法门呢?我应当仔细地思惟这当中的道理。」

朱利槃特再更进一步思惟:「现在我自己的身上也有尘垢,拿自己来作比喻,什么是除?又什么是垢呢?」他深入思索参究:「烦恼习气是尘垢,智慧观照能够涤除,所以我可以用智慧观照,扫除内心所有的烦恼尘垢。」

当时,朱利槃特尊者凝神专注,思惟五阴炽盛苦的生与灭,从色阴的现起、暂住、变异、坏灭,到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的生与灭。专心一意的朱利槃特,思惟障蔽本心的五阴炽盛后,断除欲界见思二惑得到解脱,证得解脱之智,永断生死系缚,成就清净梵行,所作皆已成办,更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如实了知真理,朱利槃特尊者于是成就了阿罗汉果。

证得圣果后,朱利槃特尊者立即起座,前往世尊之处,向前顶礼佛足,侧坐一旁,禀告佛陀:「我已经漏尽烦恼,已得解脱之智慧,现在明白了扫帚二字的真义。」世尊询问:「比丘!你是如何了达其中的道理呢?」尊者禀白:「扫除即是能观的智慧,尘垢就是烦恼的系缚。」

世尊回答:「善哉!比丘!就如同你所说的,除是智慧,垢是烦恼。」尊者便向佛陀诵出偈语:

「今诵此已足,如尊之所说;
智慧能除结,不由其余行。 」

世尊再次告诉尊者:「比丘!如同你偈诵所言,唯有以观照之智断除烦恼,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尊者听闻佛陀的开示,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省思:

佛陀成道时曾叹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虽说佛性本具,却非人人能够觉察、觉照心中的妄想与执着,这便是凡圣之别。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开日常的行住坐卧、应对进退。若能学习尊者时时在六根门头上用功,反省检讨、触物起照;以能观之智,扫除心中的烦恼,净化身口意三业,便是转凡成圣的关键。佛法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端看是否能够发长远心,如实修行。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贤哲比丘具足九法

贤哲比丘具足九法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怫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四)》

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世尊对比丘众开示:

孔雀鸟具足九法。是哪九种呢?孔雀鸟外貌端正,声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时节而行,饮食也知节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乱,不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们!孔雀鸟具足此九法,贤哲比丘也同样具足成就九法。是哪九种呢?贤善比丘相貌端正,音声响彻,行步威仪庠序,知时节而行,饮食知节度,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乱,不贪着睡眠,少欲且知所进退。

何以说贤善比丘相貌端正呢?因为比丘出入行来,进止合宜,不会失去分寸。这样的贤善比丘可谓相貌端正。

何以说比丘音声响彻呢?比丘善于分别佛法义理,清楚明白无有错解。这样的比丘可谓音声响彻。

何以说比丘行步庠序呢?比丘知道时节而行,不会失其次第,更能明白应该讽诵时,便知道要讽诵;可以学习时,便知道要学习;应当静默时便知道要静默;可以起行时便知何时该起行。这样的比丘,可谓动静合宜、知于时节。

如何说比丘是知时节因缘而行呢?比丘应当往行时便往行,应当住止时便住止,随顺因缘听受佛法,这样的比丘可谓知道时节而行。

怎么说比丘饮食知节度呢?比丘对于居士的供养有所余者,便与其他比丘共分,不会吝惜所有,这样的比丘就是饮食知道节度。

如何说比丘少于睡眠呢?比丘于初夜时,心常清明、醒悟,修习三十七道品法,无有遗漏,恒常经行思惟佛法,正念卧觉,使意念清净;中夜时思惟深奥法义,至后夜时,以右胁卧地,双脚相叠,作光明之想,醒寤后再起来经行,以清净其意念。这样的比丘可谓少于睡眠。

如何说比丘少欲、知所进退呢?比丘奉事三宝、尊敬师长。这样的比丘即是少欲且知所进退。贤善比丘成就此九法,对于这九法,你们应当经常忆念并依此修行。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诸比丘听佛开示后,皆生欢喜心依教奉行。

省思:

经典中记载,世尊往昔为太子时,见一沙门「威仪整肃,行步徐庠,直视一寻,不观左右,执心持行」,便发出离之心。修行之人威仪具足,也可度化众生,令发菩提心。故事中,世尊以孔雀为譬喻,教示诸比丘们,除了严持净戒之外,还须具足佛所开示之九法,以成为贤哲比丘自许。我等学道之人,应当依佛所教,如是学习,以清净的身口意摄化有缘众生,使其皆能清净自心,深获法益。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无放逸之力

放逸之力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第三十五(四)》

往昔,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比丘们开示:妻子易依恃五种力量,轻慢自己的丈夫,是哪五种呢?第一美色之力,第二亲友家族之力,第三田业家产之力,第四生育子嗣之力,第五自持操守之力。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妻子若骄慢易仗恃这五种力量,轻慢自己的丈夫。

为人丈夫者,以一种力量就能完全超越这样的妻子,是哪一种力量呢?就是富贵之力。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权势财富,不论是美色、亲族、田产、子嗣、自持操守之力,尽皆不如。为人丈夫仅以此富贵一力,就能胜过妻子所依恃的五种力量。

而天魔波旬也有五种力量,是哪五种力量?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触之力,没有智慧、愚痴的人容易耽溺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因此无法战胜、度过天魔波旬所扰。

若佛弟子成就一种力量,即能胜过天魔波旬一切力量,是哪一种力量呢?就是不放逸之力。假设佛弟子在道业上精进不放逸,就不会被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所系缚,能够了达生老病死等无常之法,战胜天魔波旬之五力,不会堕落其境,能够超脱种种畏惧厄难、不为魔扰,最终达到无为寂静之境。

此时,世尊便说偈语:「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接着佛陀劝勉比丘们:「应当念念精进修行,不放逸懈怠。诸比丘!当作如是学习。」比丘们闻佛所宣说,皆欢喜奉行。

省思:

为人丈夫者,仅以富贵一力,就能超越妻子所凭恃的五力。而佛法教导我们无常之理,世间的富贵为生灭变幻的假相,非真实且无法恒常拥有,即使拥有最大的富贵力,也敌不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依旧落入爱见烦恼深坑,沉沦于生老病死苦海,不得出离。

经云:「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佛陀教示众生,唯有以不放逸力精勤用功,不舍善法,常摄其心,不取不着,脱出五欲牢笼,方能战胜魔王之力,最终这念心契入不生不灭、定慧等持的寂灭境界,就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成就五法得病愈

成就五法得病愈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

往昔,佛陀行化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世尊告诉诸比丘:「生病之人,若做了五件事,将导致长期卧病在床,无法早日恢复健康。是哪五件事呢?生病时,病人没有选择适当的饮食,不依照适当的时间进食,不看医生也不服用药物,心中常怀忧惧又喜瞋恼,不能慈心对待照顾自己的人。比丘!病人若做了这五件事,身体将无法早日恢复健康。」

「再者,若病人能成就五法,身体便能早日恢复健康。哪五法呢?生病时,病人若能选择适当的饮食,在适宜的时间进食,依照医生指示按时服药,心中不怀愁忧悲恼,常起慈悲心感恩照顾自己的人。比丘!病人因为成就此五法,身体便会早日痊愈。」

「 比丘!前面五件事,大众应当念念舍离,后面五件事,大众应当共同奉行。是故,诸比丘!当作如是学习。」诸比丘闻佛所说,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后来,世尊又告诉比丘们:「看护病人时,若做了五种事,将令病人卧病于床,难以早日康复。是哪五种事呢?在看护病人期间,若看护者无法分辨何为良药;起了懈怠之心,没有积极照顾病患;常起瞋恚心,又贪着睡眠;乃至于因为贪爱饮食的缘故而照护病人;不以善言宽慰病人、不以佛法供养病患,也不跟病人交谈。比丘!假使看护病患之人做了这五种事,会使病人无法早日康复。」

「然而,比丘们!看护者若能做到五件事,病人便得以早日痊愈。是哪五件事呢?在照顾病人期间,若看护者能明辨良医;主动积极照护病患,不懈怠放逸,比病人早起,等病人安睡后才休息;乐于与病人交谈,不贪好睡眠;同时以佛法供养病人,且不贪着饮食;能为病人说法,安慰病患。比丘!看护者如果能够做到这五件事,病人便得以早日痊愈。」

「是故,比丘!若照顾病人时,应当舍离前面五件事,成就后面五件事。诸比丘!当作如是学习。」诸比丘闻佛所说,个个欢喜,依教奉行。

省思:

佛法云:「病由业起,业由心生」,疾病乃造作贪、瞋、痴等诸恶业所招感。佛陀开示的病愈五法即是教导众生,于病苦时,从事上去除贪爱及瞋心;理上从心念着手,不怀愁忧悲恼,起慈悲心。而瞻视病人亦然,「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事上理上,皆能正念正智,如法行持,如法供养,方能真正自利利他,离苦得乐。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身病心不病

身病心不病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六》

佛陀在拔只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忧罗公的长者前来顶礼佛陀,并且禀告佛陀:「我现在年老多病,非常忧恼,祈愿佛陀开示,让我们获得永恒的安稳。」

佛陀开示长者:「如你所言,这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你应该晓得,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实在是愚痴,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这样的。所以,心生病了,就要治心,你应当要学习这个道理。」

长者听了开示,恭敬顶礼佛陀后离去。长者心想:「舍利弗尊者的住所离这儿不远,我可以到那里去请教尊者佛陀所开示的意义。」这时,舍利弗尊者正坐在树下打坐,那忧罗公来到尊者面前,顶礼后退坐一旁。

舍利弗尊者问长者说:「你的容貌和悦,整个人看来安详舒泰,一定有什么因缘。请问你先前是到佛陀那里聆听开示吗?」长者回答:「是啊!我之所以看起来祥和愉悦,正是因为刚才听了佛陀的甘露法语,所以身心清凉。」

舍利弗尊者问:「请问您听到什么甘露法语,滋润了你的心灵?」长者说:「我请示佛陀,自己年老多病,非常痛苦,希望能听闻佛陀开示,获得安稳。佛陀开导我说:『色身有许多病痛,怎能依靠!不过就是个臭皮囊。有些人只知道依靠这个色身,享受短暂的快乐,却要遭受无尽的痛苦。由此体认,虽然色身避免不了病痛,但我们可以让心不生病。』」

舍利弗尊者又问:「您有进一步请示佛陀什么是『身有病、心无病』吗?」长者回答:「我没有继续详问。尊者您一定了解其中的道理,希望您能慈悲开示。」

舍利弗尊者说:「凡夫不亲近圣人,不听受圣人的教导,不顺从圣人的训诲,也不亲近善知识,不跟随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把地、水、火、风四大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然而色身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在这当中执着有我,就会愁忧苦恼。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都执着有我。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我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然而五蕴分分秒秒都在生灭变化中,执着有我,就有许多愁忧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心亦有病。』」

长者问舍利弗尊者说:「怎样才能使身有病而心无病呢?」舍利弗尊者回答:「长者,我们应向圣贤请教修行的法门,多亲近善知识,多跟善知识一起学习。他们不会把这个四大、五蕴暂时聚合的色身,当作是永恒不变、独一无二、拥有主控权的自己。也不认为色身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色身。虽然色身会衰老病变,各个器官机能无时不在变化,但我不在其中,所以不会愁忧苦恼;不会把痛的感受、想法、心念、意识执着是我的,知道五蕴非实有,所以不应种种生灭变化而忧愁苦恼,像这样就是『身有病而心无病』。所以,长者您应该如此学习:不执着四大假合的色身,也不执着虚妄不实的意识心,就能远离忧愁苦恼。」那忧罗公听了舍利弗的开示,心开意解,欢喜奉行。

省思

人从小到老、到死,每一个过程、每一年、每一个钟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当中,只有能知痛痒、冷热的这念心不生亦不灭、不去亦不来、不垢亦不净,这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唯有依这念真心起修,时时不离这念心,人生才能时时安稳,远离痛苦烦忧。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欢无常 悟四谛理

欢无常 悟四谛理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二)》

那伽波罗尊者住在古印度鹿野城时,有位年迈的婆罗门来访,他是尊者年幼时的朋友。这一天,婆罗门与那伽波罗尊者共相问讯,坐在一旁后,向尊者说:「世间所有喜乐之中,您的喜乐最为殊胜。」尊者于是问他:「您是依据什么道理观察,而有此说呢?」

婆罗门回答:「接连这七天当中,死了七位男儿,他们勇健又有才华,智慧超群绝伦;近六天当中,十二位勤劳不懈、努力帮我工作的人遭遇无常;近五天以来,四位多才多艺、技术娴熟的兄弟,因无常而舍报;近四天以来,年近百岁的父母舍我而离世;近三天以来,二位容颜端正的妻子死去。此外,我家里原有八窖珍宝,昨天发现都不知去处;我现在所遭遇的苦恼,实在难以言喻。而尊者您已经永离这些苦恼之患,无有忧愁,现今依于正道而得法乐。我观察彼此间如此大的差别,所以说:『在世间所有一切快乐之中,您的是最为快乐的!』」

尊者听了老友的感慨后,告诉他:「你为何不寻求方便法门,使这些人不至于舍报往生呢?」婆罗门回答:「为了使他们不失去生命,也不失去我的财宝,我曾经寻求多种方便,作各种功德;我随时布施,供养诸位长老梵志;又祠祀诸天,礼拜诸多神明,诵习各种呪术;还能瞻视星宿;也和合药草治病救人,并以甘美饮食施予穷苦困厄之人。诸如此类,我做了不可计数的善行善事,但都无法使他们免于不死。」

此时,尊者便对他宣说偈语:

「药草诸呪术,衣被饮食具,虽施而无益,犹抱身苦。

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计挍此原本,无能疗治者。

假使施诸物,精进持梵行,计挍此原本,无能疗治者。 」

婆罗门问:「我应当用什么方法,脱离种种苦恼之患呢?」

尊者以偈回答:「恩爱无明本,兴诸苦恼患,彼灭而无余,便无复有苦。」

婆罗门听闻此偈后,当下即说:「虽老不极老,所行如弟子,愿听出家学,使得离此灾。」

于是,那伽婆罗尊者立刻传授三衣予婆罗门,听使其出家为沙门,修学正道。并告诉他:「比丘!现在你应当审观此身,从头至足,此发、毛、爪、齿,从何而来?形体、皮肉、骨髓、肠胃又从何而来?这些一旦脱离身体之后,又将归于何处?比丘!从今以后,你不需再忧念世间种种苦恼之事,应当仔细观察微细的生灭无常,由此方便而体悟苦集滅道四谛之理。」

如何说比丘少于睡眠呢?比丘于初夜时,心常清明、醒悟,修习三十七道品法,无有遗漏,恒常经行思惟佛法,正念卧觉,使意念清净;中夜时思惟深奥法义,至后夜时,以右胁卧地,双脚相叠,作光明之想,醒寤后再起来经行,以清净其意念。这样的比丘可谓少于睡眠。

尊者那伽婆罗便说此偈:

「除想勿多忧,不久成法眼,无常行如电,不遇此大幸。

一一观毛孔,生者灭者原,无常行如电,施心向涅槃。」

这位年长比丘听闻尊者开示后,于闲静之处,思惟此业:所谓族姓子弟剃除须发,以坚固信心出家学道,为了修无上梵行,成就「不受生死系缚,具足清净梵行,所作皆已圆满成办,更不再受生轮回」的道果,如实了达此理,这位比丘当下便证得阿罗汉果。此时,有一位天人,曾经是这位比丘过去的益友,观见比丘已成就阿罗汉果,便往那伽婆罗尊者居所,在虚空中而说此偈:「以得具足戒,在彼闲静处,得道心无着,除诸原恶本。」

天人说偈毕,以天华散向尊者,即于空中隐没不现。天人及证到罗汉果的比丘,听闻那伽婆罗尊者的开示,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省思:

婆罗门为了让亲友长生不死,不但求神、咒术,做了诸多善事,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向伽婆罗尊者请教,并依循佛法的智慧,怀着坚固的信心,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进而开悟证果。 《佛说无常经》: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森罗万象是生灭法,唯有勤修戒定慧,息灭三毒苦恼,除去心中的妄想执着,从无常中体悟真常,便能获得真正的自在喜乐。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佛说三观想

佛说三观想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世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一○)》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人会有三种观想,是哪三种呢?所谓欲想、瞋恚想与杀害想。比丘们应当要知道此三种观想。如果观欲想,命终之后便会堕入地狱之中;假如动了瞋恚的念头,命终往生时,将会堕入畜生道之中,投生成为鸡、狗、蛇、蜥蜴这类的众生;若是起了杀害的念头,命终之后,就会成为饿鬼道的众生,身体恒常被猛火烧煎,苦不堪言。因此,比丘!心中若存有这三种不好的念头,将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

「另外,还有三种观想,所谓出离生死之想、不兴害想、不生瞋恚之想。如果有修行人发了出离生死的想法,命终后将投生人中;假使有人不曾兴起伤害众生的念头,往生之后,自然投生天道成为天人;若是有人从不起杀害众生的念头,即能断除贪心、瞋恚、憍慢、嫉妒、悭吝这五个系缚众生的烦恼垢结,便于彼处证入涅槃。比丘!你们要念兹在兹,精进修行,时时专注于此三想,远离三种恶想。诸位比丘!应当依此学习,如是修行。」

当时,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欢喜奉行。

省思:

一念迷,即是烦恼;一念觉,即是菩提。凡夫与诸佛同具佛性,差别就在迷与悟之间。修行当要时时保持觉性,随处作主,遇境界时,心不起贪瞋痴等恶念,依四正勤之法,精进不懈,时时转念、提念,持之以恒,修戒定慧,发菩提心。方不辜负自己的灵知灵觉,也不辜负师长教化恩德,更不辜负佛陀法乳深恩。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

功就戒德之香

功就戒德之香_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_义云高大师_阿弥陀佛_观世音菩萨_释迦牟尼佛_佛心微语
转载:佛典故事(中台故事)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二)》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为比丘们开示:忉利天中有棵昼度树,树根部纵广五十由旬,高有一百由旬,树荫可庇覆东西南北各五十由旬宽。忉利天的天人们,在这棵树下四月之中欢喜娱乐。

那时,当昼度树的花枯萎、树叶变黄凋落地上,诸天人看见此现象,皆满怀欢喜,内心欣怡地想着:「这棵树不久就要长出果实了。」一段时间后,昼度树残留的果实皆都凋落,此时,忉利天的天人们倍加欢喜,互相说道:「这树不久就要变成灰色了。」

比丘当知!又经历一段时间后,昼度树果真变成灰色。这时,天人们看到此树变成灰色,都非常喜悦,互相说道:「如今昼度树已变成灰色,不久应当生出如罗网般的花蕾新芽。」过后,天人们见到昼度树的芽蕾已如罗网般,便知过没多久就会长出花苞。当天人们见到树上长出花苞时,又满怀欢欣说道:「今日此树已长出花苞,不久就会开着满树的花朵。」

比丘们!当天人们见到这棵树渐渐长出花朵,各怀欢喜心而言:「此树不久将逐渐开花,过没多久会全然盛开。」见到满满盛开一树的花儿,天人们满怀欢欣地说道:「今日此树所有的花朵将美丽地绽放!」浓郁的花香逆风飘送,百由旬内没有不闻到花香的。那时,天人们于四月之中,在花树下欢喜自娱,乐不可计。

而贤圣弟子决定出家学道的历程,也是如此,就像那昼度树开始变黄即将凋落。当贤圣弟子决意捐弃妻子家财,以坚固的信心剃除须发,出家学道,正如同昼度树的树叶枯萎掉落地上。

若贤圣弟子,内心毫无贪欲念头,舍除不善法,觉观心念,离生喜乐游于初禅,就好似昼度树转变成灰色。如果贤圣弟子不贪着初禅之乐,继续精进,从有觉、有观的轻安喜乐中,一心专注,达到无觉、无观,心游于二禅,就好比昼度树分化长出如罗网般的花蕾新芽。

接着,贤圣弟子,护守心念恒常欣求,自觉身受禅定之乐,为诸佛贤圣所救,此时护念俱足,心生妙乐,心游于三禅,就如同昼度树的新芽长成花苞一般。当贤圣弟子舍离三禅妙乐之心,灭尽内心的苦乐,没有愁忧,无苦无乐,以清净心游于四禅,就如同昼度树的花蕾逐渐绽放。

最后,当贤圣弟子漏尽烦恼,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亲证法中游戏自在,如实地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受生死系缚,成就清净梵行,所作皆已圆满成办,永不再受生轮回,这就像昼度树盛开出满树的花朵。

此时,贤圣弟子证得果位,成就戒德之香,遍满四方,听闻者无不称叹赞誉,正如忉利天的天人于四月之中,在浓郁芬芳的花树下欢喜自娱,心游于四禅,具足修行之本。所以,当勤求方便,精进修道,成就戒德之香。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个个欢喜奉行。

省思:

故事中,佛陀藉由忉利天昼度树的生长变化,巧妙地譬喻佛弟子从决意出家、精进行道而证得初禅到四禅,乃至最终证阿罗汉果的修道历程。精进行者透过乐修禅定,持戒清净以成就道业。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要想启发智慧,就必须修定;修定要有所成就,则须持戒。以戒为基石,勤修禅定,成就般若智慧,实为转凡成圣,圆满光明人生的方向。

(佛心微语海外网站)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大师 #观世音菩萨大悲心 #佛教 #心. ….你还在吗